市场对美联储下月降息的预期略有回落,但概率仍高达近九成,一场关于通胀、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平衡术正在上演。
据CME“美联储观察”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9月27日,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87.7%,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12.3%。这一数据较9月24日的93%有所下降,表明市场在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路径进行细微调整。
同时,对12月的利率预期也发生变化,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3.1%,累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31.5%,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65.4%。这表明市场仍预期美联储将在今年内继续降息。
美联储 10 月再次降息几成定局。CME “美联储观察” 数据显示,10 月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已飙升至 93%,较上周的 85.5% 显著提升。这一预期并非市场臆测,而是多重经济信号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从就业端看,美国新增就业连续数月低于预期,失业率悄然攀升,成为降息的 “直接导火索”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,9 月降息的核心目标是 “防失业”,若 10 月就业数据无改善,宽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。通胀压力的缓解则提供了政策空间,最新公布的 PCE 数据显示通胀符合预期回落,降低了激进降息的顾虑。更关键的是美联储内部共识的转变:此前关于 “是否降息” 的分歧已转化为 “降 25 个基点还是 50 个基点” 的讨论,新任理事米兰等官员甚至公开主张更大幅度降息。
这轮降息周期具有明确的阶段性特征。点阵图显示,美联储计划年内累计降息 50 个基点,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 3.5%-3.75% 区间,2026-2027 年每年再降 25 个基点,但长期利率仍将维持在中性水平以上。这种 “渐进式宽松” 既不同于 2008 年危机后的 “无限放水”,也区别于 2019 年的预防性降息,反映出对 “保就业” 与 “防通胀反弹” 的双重平衡。
二、楼市传导路径:历史经验与现实变量
美元降息通过资本流动、融资成本、市场预期三条路径影响中国楼市,历史数据为预判提供了重要参照,但 2025 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。
(一)外资流入:估值修复而非价格驱动
美元宽松周期中,新兴市场资产吸引力通常增强,中国楼市曾受益于外资增持。2019 年美联储降息后,北上资金单月净流入地产股超 200 亿元,保利发展、招商蛇口等龙头股外资持股比例上升 3-5 个百分点,推动 MSCI 中国地产指数当年 8-12 月累计上涨 22%,显著跑赢新兴市场指数。从汇率环境看,当前 1 美元兑 7.1349 元人民币的汇率水平相对稳定,9 月下旬以来波动幅度不足 0.3%,为外资流入提供了汇率安全垫。
但需警惕历史经验的局限性。与 2019 年不同,2025 年中国对房地产外资的监管框架更为严格,外资直接购房仍受多重限制。更重要的是市场体量差异:2025 年前 10 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已达 6.12 万亿元,即使按历史峰值测算,外资流入规模也难以对整体市场形成决定性影响。正如学界研究显示,即便 2006-2008 年热钱流入高峰时期,其规模占楼市交易额的比重仍属有限。
(二)融资改善:房企减负与信心修复
对房企而言,美元降息最直接的利好体现在境外融资成本下降。2019 年降息周期中,中国房企境外美元债发行利率平均下降 50-100BP,万科、碧桂园等头部房企融资压力显著缓解。这一效应在 2025 年可能进一步放大:当前出险房企债务重组进入关键期,融资成本下行有助于降低存量债务付息压力,加速行业风险出清。
但融资端的改善存在结构性分化。2025 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明确 “严控增量、优化存量”,对高杠杆房企的融资约束并未放松。住建部数据显示,今年 1-8 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约 20%,房企拿地仍保持谨慎,反映出融资改善尚未完全转化为投资信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优质房企的估值修复机会,如同 2019 年中国建筑、海螺水泥等标的在北上资金增持下,市盈率从 8 倍修复至 12 倍。
(三)政策协同:调控框架下的空间约束
历史经验表明,楼市行情往往是 “货币宽松 + 政策放松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。2014 年 “930 新政” 放宽限贷后,叠加美元宽松预期,地产板块在政策落地初期(2014 年 7-9 月)上涨 48%,显著跑赢大盘。但 2025 年的政策基调已发生根本转变:“房住不炒” 定位下,宏观调控政策持续深化,区域差异化调控与房地产税试点推进成为政策主线。
当前政策工具箱更侧重 “精准滴灌” 而非 “全面放松”。对去化周期超过 36 个月的城市暂停新增宅地出让,对 18-36 个月的城市要求先盘活存量再供地,这种 “以人定房、以房定地” 的机制从源头优化了供需结构。同时,“四个取消、四个降低、两个增加” 等政策主要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,对投机性需求的遏制并未松动。这种政策环境决定了即便美元降息带来流动性宽松,也难以催生全面上涨行情。
三、“泼天富贵” 论调的误区:楼市新均衡下的清醒认知
将美元降息与中国楼市 “泼天富贵” 直接挂钩,显然忽视了 2025 年房地产市场的三大核心特征,也误读了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。
(一)供需格局:从总量短缺到结构均衡
中国楼市已完成从 “增量扩张” 到 “增存并重” 的历史性转变。住建部数据显示,当前新房销售量已调整至长期均衡规模区间,累计同比降幅从去年 9 月的 - 17.1% 收窄至今年 7 月的 - 4%,待售面积连续 6 个月下降。价格支撑逻辑也发生变化:部分一二线城市租金回报率回升至 2%-3%,接近购房贷款利率水平,房价收入比向国际合理区间靠拢,市场正在形成 “租金 - 房价” 的自我调节机制。
这种均衡状态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化特征。一线城市因人口密集、土地稀缺,房价保持高位运行但涨幅受控;二线城市随需求释放可能适度回暖;三四线城市则面临去化压力,部分区域仍存价格下行风险。美元降息带来的流动性难以改变这种 “核心城市稳、外围城市弱” 的格局。
(二)政策底线:长效机制下的风险防控
2025 年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 “建立内在稳定机制”。房地产税政策的逐步推进成为重要风向标,其试点范围的扩大将增加投机性购房成本,从根本上抑制短期炒作动机。“人房地钱” 要素联动机制的建立,则通过土地供应与人口流动的匹配,避免了过去 “供地冲动 - 价格暴涨” 的循环。
对金融风险的防控更趋严格。尽管房企债务重组取得进展,新增出险企业数量收敛,但监管层对 “高杠杆、高负债、高周转” 模式的警惕未减。这种政策导向下,即便融资成本下降,房企也难以重启大规模扩张,市场更可能呈现 “缓慢修复” 而非 “报复性反弹”。
(三)资金监管:热钱流入的制度屏障
与 2006-2008 年热钱大规模流入时期不同,当前中国已建立起多层次资本流动监管体系。2006 年住建部等五部委出台的 171 号文件奠定了外资购房限制的基础,后续政策不断从严,有效遏制了热钱直接进入楼市的通道。更重要的是,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系已发生变化,2013 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比重超 100% 的被动投放局面,已通过央行对冲操作得到根本改观。
即便存在少量通过贸易顺差、FDI 等渠道入境的套利资金,其影响也被大幅削弱。2025 年中国楼市年交易额已突破 6 万亿元,远非千亿级别的热钱所能撬动。正如学界测算显示,即便 2008 年高峰时期的热钱规模,也仅占外汇占款发行人民币总量的 30%-40%,难以主导房价走势。
四、理性展望:结构性机遇与长期趋势
美元降息为中国楼市带来的是 “结构性修复机遇”,而非 “泼天富贵” 式的普涨行情,其影响将集中在三个领域:
一是核心城市的改善型住宅市场。2025 年楼市需求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,居民对高端住宅、智能家居的需求持续上升,叠加租售比回归合理区间,核心城市的优质房产更易吸引外资与本土改善型资金入场。二是地产产业链的优质标的。历史经验显示,美元降息后 A 股地产板块往往跑赢大盘,2008 年、2014 年两轮降息周期中分别上涨 137.1% 和 71.6%,具有低估值、强现金流的房企及产业链龙头有望受益于估值修复。三是城市更新相关领域。在 “存量提质增效” 的政策导向下,城中村改造、老旧小区更新、绿色建筑等赛道将获得持续政策支持,成为楼市新的增长极。
从长期看,房地产行业正从 “规模扩张” 转向 “内涵式发展”。住建部明确提出,要依托城市更新推动 “好房子” 供给,通过存量迭代重塑行业价值链。这种转型意味着楼市的 “黄金时代” 已落幕,但 “品质时代” 的机遇正在显现。美元降息或许能加速市场修复进程,但无法改变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。
结语
10 月美元降息无疑将为中国楼市注入流动性利好,但其影响受制于供需格局、政策框架与监管体系的多重约束。历史数据中的上涨规律难以简单复制,“泼天富贵” 的论调既忽视了当前楼市的均衡特征,也误判了政策调控的坚定性。对市场参与者而言,更理性的选择是跳出短期炒作思维,聚焦核心城市、优质资产与政策支持领域,在行业转型中把握结构性机遇。中国楼市的未来,终将回归 “居住属性” 与 “民生定位”,这才是政策与市场共同指向的新均衡。
股票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