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6点,当你的城市突然陷入一片死寂,每天停电的时间长达18个小时,暖气片摸上去是冰冷的铁疙瘩,手机彻底变成一块无用的砖头,这样的日子,究竟该怎么过?这听起来像是末日电影里的场景,但它却是今天乌克兰成千上万个家庭正在经历的,血淋淋的日常。一个曾经灯火璀璨的欧洲国家,是如何一步步被拖回那个只能依靠蜡烛和柴火的时代的?这场以“电”为武器的战争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。
一切的崩塌,是从那些能源心脏的骤停开始的。今年4月11日,几枚精准的导弹,像外科手术刀一样,切开了基辅地区最大的电力供应商——特里波利热电站的胸膛。这座供应着基辅州、切尔卡瑟州和日托米尔州数百万人口用电的庞然大物,在一场冲天大火后,变成了一堆扭曲的废铁。它的母公司,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(Centrenergo)在事后用一种近乎绝望的语气宣布,他们已经失去了100%的发电能力。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损坏,这是对整个国家能源信心的致命一击,仿佛有人在你耳边说:看,你们的光,我们随时可以掐灭。
如果说特里波利热电站的毁灭是心脏骤停,那么对第聂伯河水电站的打击,则是切断了国家的主动脉。作为乌克兰乃至欧洲最大的水电站之一,它不只是发电,更是整个国家电网的“稳定器”。然而,在3月22日那场堪称疯狂的空袭中,它也未能幸免。乌克兰水电公司的负责人伊戈尔·西罗塔在勘察完现场后,脸色凝重地告诉媒体,水电站的2号机组损毁极其严重,想要修复,恐怕需要数年光景。数年,对于一个每天都在黑暗中挣扎的国家来说,是何等漫长而奢侈的时间。
画面转向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,那里所发生的一切,更是让人不寒而栗。哈尔科夫市长伊戈尔·捷列霍夫用了一个词:“系统性摧毁”。这不是零敲碎打的骚扰,而是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能源系统彻底瘫痪。当地最关键的第5热电联产厂和兹米耶夫斯卡热电厂相继被重创,导致全城陷入了长时间的停电停水。地铁停运,工厂停工,医院只能靠着柴油发电机勉强维持手术室的灯光。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,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按下了暂停键,退回到了某种原始状态。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,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?乌克兰难道就只能这样被动挨打吗?恰恰相反,这场能源末日的导火索,正是源于乌克兰一次看似漂亮的“主动出击”。时间拨回到几个月前,当泽连斯基对着镜头展示战果时,他的脸上还洋溢着自信的笑容。当时,乌克兰的无人机部队像一群不知疲倦的蜂群,扑向了俄罗斯的腹地,目标直指其经济命脉——炼油厂。超过二十家俄罗斯炼油厂在袭击中冒起了滚滚浓烟,一度导致俄罗斯近四成的初级炼油能力趴窝,汽油产量大幅下滑。那一刻,基辅沉浸在“以小博大”的胜利喜悦中,似乎看到了扭转战局的希望。
然而,他们严重低估了这一举动所触碰到的底线。这记狠狠的耳光,彻底撕碎了双方之间仅存的一丝默契和温情。莫斯科的报复,来得远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,都要狠。他们不再有任何保留,目标明确得令人胆寒:彻底摧毁为乌克兰军事工业输送血液的所有能源基础设施。这是一场雷霆万钧的“以血还血”,匕首高超音速导弹、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、口径巡航导弹,以及数不清的无人机,如同暴雨般倾泻在乌克兰的国土上。
悲剧在于,面对这种饱和式的毁灭性打击,乌克兰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困局:既防不住,也修不起。为什么防不住?乌克兰最大私营能源巨头DTEK的首席执行官季姆琴科一语道破天机:“没有弹药的防空系统,不过就是个吓唬人的摆设。”在俄军越来越猛烈的空袭面前,乌克兰本就捉襟见肘的防空弹药消耗巨大,拦截成功率已经跌破了八成。这意味着,越来越多的导弹和无人机能够毫无阻碍地扑向它们的目标。
那打烂了再修,不就行了吗?问题是,钱从哪里来?我们再以被完全摧毁的特里波利热电站为例,一位乌克兰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想要从零开始重建它,所需要的投入是其原始造价的三倍。这是一笔天文数字,一个国库早已被战争掏空的国家,根本无力承担。如今的乌克兰,已经丧失了自我修复的“造血”能力,只能绝望地向G7等西方国家伸手,讨要一些变压器、压缩机之类的“急救包”,希望能用这些零部件缝缝补补,勉强维持残躯的运转。
在巨大的国家灾难面前,个体的自救显得如此微不足道。2024年,乌克兰民众申请屋顶太阳能贷款的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,总计约83兆瓦。在无尽的黑暗中,人们试图用这种方式,为自己点亮一盏小小的灯。但这微弱的光芒,如何能照亮一个有着6吉瓦巨大电力缺口的国家?这无异于用一个水桶去扑灭整片森林的大火。
就连乌克兰前内务部长阿瓦科夫也站出来,痛斥基辅的当权者,指责他们为了那点可怜的民意支持,沉迷于“愚蠢的政治游戏”,却将民众如何熬过这个寒冬的头等大事抛之脑后。
寒冬将至,而他们的灯,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亮起来。
股票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